“今有一生,不得志于文学。以至于死,无益于万一,此非人所欲也。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当时被民间误解的文人王之涣的劝诫信。然而在两千多年前,这样的悲叹也在一位名叫孔融的文人身上得以体现。
孔融出生于东汉末期,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、诗人。他写的文章内容都充满了他优秀的文学才华和宏伟思想。在当时,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,通常是由文辞、词语搭配、排比等诸多方面加以评判。但是,即便孔融的文章被看做语言华丽,意境清新,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,他也有了被断句的经历。
汉末期间,官方断句并没有定下统一标准,每个人都有可能对句子简短、长短不一的特点有自己的解释,也就是说,断句往往是衍生出了争执。当时孔融担任尚书郎,需要甄选能人异士,但是他发布的招聘公告里却被人挑了毛病。文中有段话“以短为长,欺人以谷”。被人恶意挑剔成“以短为长,欺人。以谷为短,欺神人也”。可见当时的断句标准多么随意任性,简介的短语也可能被诠释成差短不一的意思。
孔融对于自己的文辞和语言非常相信,他的文字是他努力思考和用心揣摩的结果。发现自己的断句居然被人肆意篡改,孔融非常伤心。但他并不将罪责怪在那些施加恶意的人身上,而是从自己的角度,改写了语言表述,以期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。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铭记。
断句是汉字修辞的一个重要部分,正确的断句能够使文句通顺、表达清晰准确。但是,对于孔融来说,断句带来的却是困惑和挫伤。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执念不变的追求。
下一篇:西安个人搬家服务(西安个人搬家经验分享)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婚纱礼服馆英文名字(The Perfect Bridal A One-Stop Destination for Wedding Attire)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