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(1019-1086年),北宋著名学者、政治家、历史学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,通晓多种学问,以编纂《资治通鉴》载誉中外。他在“忧患意识”、“治学态度”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个人特质。以下将详细介绍司马光的好学原文及注释。
司马光的好学原文中,他曾经说:“吾见发明为害,辞章为祸,虽有古人之所未尝有者,吾必考之;虽有否而已者,吾必闻之。” 这句话中的“发明”是指那些灌输错误思想和价值的书籍,辞章则指那些写得通俗易懂,但骗人的书。司马光认为这些书对人的伤害比“水深火热”还甚。
司马光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,一方面是由于他生活在北宋初年,大量的文字杂牍遗失,历史的知识的完整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另一方面,司马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历史的研究是始终如一。他因此深深地认识到,只要停留在书本表面,就会被骗过,只有通过全面、深入地考察史实和文献,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真相。
司马光的好学原文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:“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山中,攀登一遍。” 这句话传达的信念是人有了追求,就要带着全力以赴、不留余力的心态去完成,即要付出高度的自我的牺牲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。
同时,司马光也强调了学问的浩瀚无垠,他在《史记索隐》中写到:“有不容于简策,多于宋人之迹者,孰与治世?”这说明了他在学问的广博面前显得几乎渺小,但他不让这种感受阻挡自己进取的脚步。
司马光的学术思想是“以事论权”,即通过研究史事来揭示当时人物的权力。他认为,权力是社会中主导的要素,只要学会“以事论权”,才有可能对当时的历史、政治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。
司马光现存著名著作有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司马文正公集》、《史记索隐》等,他的学术思想以及运用的《资治通鉴》编纂原则,不仅对后世编纂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而且使得《资治通鉴》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瑰宝。
司马光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好学者和大文豪,他通过忧患意识、治学态度、学术思想等方面表现出坚韧不拔的个人品格。他所贡献的《资治通鉴》对于中国史学、文学以及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,可谓功过不朽。
下一篇:小学关于马的古诗50首(小学生也能读懂的马儿古诗50首)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洛阳中国国花园收费吗(洛阳国花园门票价格及购票攻略)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